遼寧省慶“八一”軍政座談會在沈陽召開
7月31日,遼寧省慶“八一”軍政座談會在沈陽召開,軍地雙方相聚一堂,共敘軍民魚水深情,共商雙擁共建大計。北部戰區司令員李橋銘出席會議,北部戰區政治委員范驍駿講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求發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主持會議,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夏德仁出席會議。
范驍駿代表北部戰區黨委、沈陽軍區善后辦和駐遼部隊以及武警部隊官兵,向遼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和全省人民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由衷的敬意。他說,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八一”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深刻的改革印記。我們正攜手走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軍政軍民關系踏上了再出發的歷史新起點。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鋪開,軍地改革雙軌發力,正在為我們進行整體性重塑,這給今年的“八一”注入了不同尋常的意蘊,也豐富了我們共同交流的話語。面對世界局勢風云變幻,從戰區方面看,北部戰區黨委深刻領悟習近平主席重要指示,圍繞打造堅強高效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目標,一方面著力建強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平臺,提升戰區實戰能力、綜合保障能力和國防動員能力,另一方面,著力建強一體化組織平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層層開展政治整訓,突出練將練官,提升黨委班子的領導能力,新型作戰力量發展和作戰方式正發生深刻轉變,習近平主席領導軍隊重塑再造的體制優勢加速向戰場制勝的優勢轉化,各級指戰員始終嚴陣以待、枕戈待旦,維護了邊海空防穩定,完成了聯合安保、國際維和、海外護航等重大任務。
范驍駿指出,北部戰區在推進主戰過程中始終緊緊依靠遼寧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也不斷從地方振興發展的科學理念、創新實踐和先進經驗中學習提高,汲取有益的精神養料和寶貴的智力資源。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習近平主席“四個著力”“三個推進”重要指示,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改革發展步履堅實,從建設“一帶五基地”、實施“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到遼寧自貿試驗區、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從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重塑政治生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強化“四個意識”,堅決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和執行力。
范驍駿指出,省委、省政府講政治、顧大局,擁軍優屬工作抓得有力有效,極大激發了官兵投身備戰打仗的熱情,遼寧省實現雙擁共建“滿堂紅”是干出來的。我們衷心希望軍政之間進一步密切交流協作,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保障人民安全需求上取得最大公約數,實現富國強軍高度統一,我們將一如既往支持東北振興不斷取得新成就。
陳求發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和全省4300萬人民,向駐遼部隊全體指戰員、武警官兵和預備役人員表示節日的祝賀,向全省軍烈屬、軍隊離退休人員、傷殘軍人、轉業復員退伍軍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
陳求發指出,今年是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1周年。91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為捍衛國家獨立、主權和尊嚴,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信賴和贊譽。歷史和實踐證明:沒有強大的軍隊,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長期以來,北部戰區黨委機關和駐遼部隊全體官兵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記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繼承和發揚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視遼寧為第二故鄉,在完成各項軍事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持和參與地方建設,特別是在完成抗洪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努力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與地方經濟建設融合發展。
陳求發強調,富國是強軍的前提和基礎,強軍是富國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將一如既往重視、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軍目標,以更高政治站位,自覺把支持、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擺上重要位置,做到一手抓經濟建設不動搖,一手抓支持國防建設不放松,為駐遼部隊履行使命職責提供堅強有力保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我省軍政軍民團結的大好局面,推動我省雙擁工作邁上新臺階。以更大力度支持駐遼部隊落實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各項任務,為駐遼部隊打贏改革這場攻堅戰提供堅強的地方保障、作出遼寧應有的貢獻。以更實舉措全力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切實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強國防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局面。以更高標準推進雙擁工作開創新局面,不斷豐富和創新雙擁工作的內容載體、方式方法,形成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擁軍服務新格局。以更真感情全力為部隊辦好事、解難事,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政策,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特別是加大對軍隊退役人員管理服務保障力度,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尊崇退役軍人的良好氛圍。
出席會議的省及沈陽市領導還有:李文章、范繼英、張雷、張福海、劉煥鑫、孫軼、姜有為。
出席會議的部隊首長還有:徐經年、石正露、王長江、王偉、白文奇、劉誠、張聯義、王邊疆、趙秋領、張鳳中、朱滿、蘭建勇、吳俊義。